味素,或味之素,乃是調味劑的來源。有一位日本先生,在1908年的一個晚上和妻用餐。當時妻子煮了一鍋豆腐味噌昆布高湯,兩人邊吃邊煮怎為樂陶陶,時間久了,那鍋火鍋高湯煮至結精化現象,發現鍋邊出現透明結精體,沾其嘗試,才發現其味道鮮味和濃厚。他便開始硏究結精的形成和成份,那便成了味之素的初形了。
後來,味之素公司初產味素,是用小麥蛋白,大豆,甘庶發酵產生酵母菌,再產生谷氨酸,再把谷氨酸溶液,過濾蒸發成結精體,再把結精體乾燥化,那便成了初期產品(MSG, monosudium glutamate )味素了。MSG在天然食物內也有其成份,後來麩胺酸鈉廣泛運用在調味劑上,再轉變成L-麩酸鈉。L-麩酸鈉便成了今天各調味劑的基礎。
P.S)市面上調味劑說明書內成份名詞:(MSG-monosudium glutamate)有寫法:谷氨酸鈉,麩氨酸,L-麩氨酸鈉,其名字大致相同。
老大哥-味之素
老大哥(味之素-味精),簡單的成份(MSG,L-麩氨酸)合法的食品添劑。MSG = 2aminopentanedioic acid,和2-胺基戊二酸,而合成。
現在的主要成份當然和以前有別,只要在大自然物質中,找到附合(MSG = 2aminopentanedioic acid,和2-胺基戊二酸)的成份,便成了現在的味精了,當然味精老大哥經營100多年經驗,定會把(味之素-味精)精益求精。
老牌-鮮雞粉
老牌(鮮雞精)雞粉或濃縮液。也是市面上調味劑的主流,當時主打是有雞的成份,當然有點安心惑覺,但產品會說話。
細看雞晶粉的成份說明書:有,鹽(鈉),麥芽精(調味調色元素),L-麩氨酸鈉(主要成份,也是來自味精基底),雞肉粉,雞油(那是雞精主打有雞的成份)。5-次黃嘌呤苷磷酸二鈉(也是一種經營數十年的增味劑化合物,初衷理念是從肉類和海產提煉出來元素,其成份價格略為高一些),所以雞精價錢也高一些,雞精粉也是廚師常用的調合配方之一,可用在各料理增味上。
味醂-調味露
味醂-是一種水劑的調味料,瓶裝。其內容物簡單,大概有:米酒或清酒類,糖份,醋和麴類釀造 ,米酒成份多達10多%,甜度也相當,對肉類去腥有不錯作用,所以烹煮魚肉愛用,做壽司飯可以加一些,增加飯的風味和軟中帶Q的口感,日本進口和本土的價錢有很大分別,但日本進口的風味確實歸於原版。
昆布風味精
昆布風味精-是新一代的風味添加劑,其主要元素也是(5-次黃嘌呤苷磷酸二鈉),還有添加昆布風味物,大致上有乳糖濃稠劑和鈉元素。也是一種帶昆布風味的增味劑,因也採用(5-次黃嘌呤苷磷酸二鈉)配方,可以用在高湯,濃湯,燉煮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現。
味霸-日本長崎調味劑
味霸-日本長崎縣的最初生產,為市面較新的調味產品。其型態是有些結晶體和膏狀,味道濃郁符合高湯,炆炒和濃汁使用。本身沒太大的味道。其味道有點像大豆味噌,鹽中帶滋味。成份:鹽(鈉),牛油,豬油脂,砂糖和脫脂大豆,5-次黃嘌呤苷磷酸二鈉,豬肉和雞肉抽取液,L-麩氨酸鈉等,,,,。因有肉汁抽取成份,所以開罐後要冷蔵,也算是新的調味種類。
增味劑初衷是把料理風味更上一層樓,後來使用者發現太方便好用,便變了濫用泛濫。但說回來水能乘舟也能覆舟。增味劑的生產商,是盡量生產好的增味劑,並沒有規範使用者的使用方法和用量比例,所以往往出現。好的用具,沒有好的使用方法,最後也成了不好的結果。舉一個太太小姐們耳熟能詳的例子:肉毒捍菌,如果放在食物內,會死很多人的。但用在美容方面,是聖品。
在食物製造者方面也是,餐廳經營者是要經營事業,要有正常的營利比例,才能平穩經營下去。不像消費者那樣,老是大叫CP值要高,最後落得一句:便宜貨當貴買,生存只能騙。
所以食物製造者要有良心責任。食物製造者每天上班是工作,但消費者吃進肚子裡是食物,不只是工作那怎簡單。所以增味劑不是一種心存怕怕的添加物,只是看經營者和廚師們使用方法,和良心責任吧!
P.S)根據國際麩(谷)氨酸鈉資訊單位居要津(IGIS)硏究,即使料理完全不添加(味精),但我們在正常飲食中,大概也會攝取20克麩(谷)氨酸鈉。在動物實驗中,只有在食物添加(MSG)非常高用量劑才會引起食物中毒,食用(MSG)也沒有數據顯示,有慢性中毒的潛在性。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部(U.S.FDA),於1995年公佈,食用正常量(MSG)麩氨酸,對人體無害公告,而且無任何證據顯示,食用味精和慢性病有關。人們吃完味精有口軟乾舌燥感,是因為(谷)麩氨酸內有鈉的成份,鈉是鹽,鹽吃多也會有口喝,想喝水的現像。注意:身體能吸收(MSG)份量因人而已。但不能超過攝正常鹽份的比例量為基準。
0 留言
歡迎留言細說,留言是我們的動力!